譯經與文宣

 

 

  近幾十年來,遠方宣道工作,有很大的進展,神的國度擴張,極多的部族歸信基督,福音的火焚燒起來,照亮了蠻荒的黑暗,改變了人的生命。
  為甚麼那“寬大又有功效的門”忽然敞開?因為教會找到了那鑰匙:聖靈與聖經。
  遵從主的命令去傳福音;熱切禱告,愛人的靈魂;把聖經譯成當地的語文;然後,聖靈沛然降下,在人心中動工,大復興臨到,信而歸主的人就多了,教會建立起來。
  其實,這不是新方法,而是古時教會發展的模式。

文人.翻譯.譯經

  九月三十日,依教會傳統稱為“耶柔米日”。
  耶柔米(St.eusebius Hieronymus, Jerome, 347-420)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,在羅馬受教育,被認為拉丁教會諸教父當中最有學問的人。他是著名的“三教父”之一;但他沒有像安波羅修(St. Ambrosius, 339-397)影響政治,也沒有像奧古斯丁(St. Aurelius Augustinus, 354-430)任過主教,而只是文字宣道的聖徒。
  耶柔米在二十七歲時,生病很重,得了一個異夢,夢見被帶到主耶穌基督面前。基督不承認他是基督徒,指斥他是西塞祿(羅馬哲學文學家)的門徒,判他受鞭笞。 醒來猶有餘痛,病卻漸痊愈,他從此棄絕異教書籍,並漸專注修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。
  耶柔米是個勤奮的翻譯者,曾把早期教會的希臘文名著,翻譯為拉丁文,培養造就教會。但他最卓越的貢獻,是把聖經譯為通用的拉丁文,即是有名的Vulgate拉丁文聖經,被認為是真確可靠的唯一譯本。這教會史上最早的聖經譯本,促進了福音的廣傳,建立了信仰的根基,並且影響了思想及文化,深遠達於中世紀。
  這樣,耶柔米以一個對文學有興趣的人,在信仰上開悟而轉變;不再為了自己娛樂而看文學書,也不再為了娛樂別人而寫作;不再為求自己聲名,而只為使主得榮耀,使人得益處。由文人,而翻譯者,而譯聖經,走上了神旨意的道路,一生以文字事奉,許多人的生命因此而改變了。從黑暗中歸向光明,從撒但權下歸向神。他們永恆的歸結改變了:由地獄到天堂。他們的生活改變了:邪惡變成善良,罪污變成聖潔。歷史的軌跡,因此而永遠的改變了。文化和社會也改變了。這都是由於那一個人的改變,成為主使用的器皿,在聖靈的引導下,靠靈力完成了這永恆的事工。

翻譯文字與中國文化

  華人相信“以文載道”,所以傳統的尊敬文人,也尊重文字;在傳統信仰中,並要求“敬惜字紙”,倒不是為了重製,只是對文字的尊敬。中國的文字紀錄,影響社會與人民思想的鑄型,特別是儒家的四書五經,在漢代以後,成了思想主流。
  東晉安帝時,約與耶柔米同一時代,法顯和尚往印度取經(A.D. 339)。歸國後,佛經譯成中文,佛教始得廣傳,其影響亦漸深入,媒促文化的顯著改變。以後,到了唐太宗貞觀三年(A.D. 629),玄奘往印度取經。十六年後,帶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經回抵長安。他自己翻譯了七十三部,凡一千三百三十卷。佛教由此得在中國深深植根發長。後來,雖然數次遇到禁制,終不能除絕。而在那時,由於鄰邦交通,佛教也因一傳佈廣延到日本,高麗,和附近諸國。降及宋朝,文人說佛談空,成一時風尚,佛教更滲入學術界,以至後人論那時的理學,稱“宋儒非儒”。佛理的避世思想,更使中國的科技文明停滯衰落。英國史學家李約瑟(Joseph Needham)在其中國科技史巨著第一冊的末後,列表說明:十一世紀之前,中國有二十六種重要發明輸出西方;而西方傳入中國的,只是獨輪車,螺絲釘等三種不甚重要的發明。但十一世紀之後,中國就再沒有發明了。那不是華人靈智的枯竭,我們可以推考其原因,佛教毒害麻醉人的思想,是重要原因。這都是由佛經翻譯所引發的。
  到了十九世紀,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和挑戰,在痛敗屈辱之後,知識分子開始有反省和覺醒。那時傳入的基督教,曾發生國催化作用。李提摩太(Timothy Richard, 1845-1919)等主持的廣學會,林樂知(Young John Allen, 1836-1907),沈毓桂等主辦的萬國公報(創刊於1875年), 翻譯出版介紹西方思想,科技,及政治制度,對於中國的革新有重大影響。進行維新的人物,如:張之洞,李鴻章,沈葆楨,康有為,梁啟超等,以及孫中山,無不從這些書刊得到啟發。可惜,在中國人心謙卑渴慕的時機,這些出版物多提供了知識,而沒有更多介紹聖經真智慧的根源,華人也不知西方文化是出於救世真道。而在另一方面,着重於傳揚救恩的,卻沒有善用文字宣道攻破人心“堅固的營壘”(林後一:4),深入文化及社會。 到了民國建立,教會對文宣加以忽視,對文化思想得影響,也更趨於衰微。
  但在這段時期,有一項極光輝燦爛的永恆成就,是中文官話和合譯本聖經的出版。1907年,新約聖經及詩篇完成;於1919年,新舊約全書出版。隨之聖靈澆灌,教會復興,證明神的恩道,並裝備聖徒,承受諸般患難試煉,經歷狂風暴雨,而堅固不拔,且能繁榮增長。在另一方面,官話(白話文)聖經也正合時的啟導了新文化運動,現代中國文學中,慢慢出現了聖經語彙,如:代罪羔羊,背十字架,創世記,先知,啟示,悔改,重生,救贖,認罪,赦免…用的人對於這些語詞所代表的觀念,也許不甚了解,也許這只是一個緩慢的開始,有待於華人基督徒在文字宣道上努力。

教會與文字宣道

  教會存在的目的,是為復活的救主耶穌基督作見證。我們應該忠心,我們“傳揚祂,是用諸般的智慧…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”(西一:25-28),為了傳得準確,傳得廣遠,並傳得永久, 必須使用文字。
  從廣義來說,我們都是見證人,我們信徒的生活就是表明真道,就是把道翻譯成人人能了解的見證。但文字是在人不能看見你的生活,不能聽到你聲音的時候,作無聲的使者,仍然為主作見證。
  使徒最後一位的約翰,年紀也老了,為主的道被充軍在遼遠孤單的拔摩海島上,但他能照主的命令,“便將神的道,和耶穌基督的見證,凡自己所看見的,都證明出來”。主耶穌吩咐他,“所以你要把所看見,和現在的事,並將來必成的事,都寫出來。…你要寫…”(啟一:2,19—二:1)!
  保羅“為這翻譯受苦難,甚至被捆綁,像犯人一樣;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。”(提後二:9)使徒帶着鎖鍊所寫的文章,超越了監獄的圍牆,聖靈同在同工,主道得以廣傳。增長最快的教會或異端教派,也是最注重文宣的。
  文字表現思想,也傳通思想。教會必須注重文字宣道,教會才可以增長,並在真理上建立。